1+1=∞ 两条线的可能 | 张周捷新作

2015-10-05 微信:dahao-dahao

引入图.gif

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描绘了一个由数构成的世界,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面与立体,而立体衍生火、气、水、土,从而构成万物。其实,无论是平面的基本构成,因特网,城市之新建扩张,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际遇,都在不同的点线面之间此消彼长。

在计算机语言中,点线面张弛着数字三维,我们周遭的一切也能在这数字大脑里,以点线面的无尽组合被模拟、实现。这也是设计师张周捷一直致力研究的课题——探索数字时代形态基本生成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希望将其变成设计的手段。今年的北京设计周,张周捷带来一组全新作品,如果说之前标志性的金属桌椅是张周捷探索数字语言的某种功能性结果,这次则以装置的形式将研究的过程呈示人前。

图1.jpg

张周捷数字实验室新作「震动中的两条线」@颐堤港 北京设计周「缤纷设计FUN」展览

本次作品名为「震动中的两条线」,如其名,模拟了两条线之间的随机组合,并赋予一定的震动值,产生形态上的演变。

都说「数字时代唯一不变的,即变化」,最终结果也宛如骤变的数字浪潮,永不消弭的跌宕起伏,在动态之中以更具象的方式被感受。张周捷提取了过程中的几组变化,最终制作成 4 根 6 米长的亚克力装置,在本次设计周上进行展示。材质的半通透性与锯齿状起伏形态,使装置衍生出形似冰川、浪潮、指数图谱等多重想象,正如万物之间紧密关联的隐喻。以一种具象结果,创造人与数字产物的对话,身在装置之间,或以俯视、远观等不同角度,带给观者不同感触。

图2.jpg
图3.jpg
图4.jpg
张周捷数字实验室新作「震动中的两条线」@颐堤港 北京设计周「缤纷设计FUN」展览

PROCESS | 材质的突破

从 2010 年第一件以数字设计完成的椅子到后来的一系列桌椅、器物,或是与一些品牌合作的雕塑装置等,张周捷过去的作品多以金属材质打造,而这次「震动中的两条线」则全新尝试了亚克力材质。张周捷被这种材料本身的半通透性吸引,哪怕是相似的设计思路,以不同材料实现都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装置本身结构的锐利感在亚克力打造下被削弱,在不同光线之中,光线的反射、透射等作用又令装置未来感与柔和度兼具。

图5.jpg
最初以金属制作的测试模型

亚克力材质的特殊性对制作方式非常挑剔,只能通过手工拼贴完成。张周捷与建筑师陈昆鲲及其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最终的搭建。尽管工时及人工量远远超出预期,但实践本身也为数字化设计用何种材料实现、如何实现补充经验。

图6.jpg
图7.jpg
装置以手工拼贴方式制作,每块三角面均粘贴拼合 © 张周捷数字实验室 x 建筑师陈昆鲲

从极简的逻辑出发,让计算机自我「设计」

图8.gif

在「震动中的两条线」看似繁复的演变背后,却隐含着极其简练的逻辑。「逻辑极简,才是真正的极简,事物最合理的一种方式存在,往往是逻辑最极简的,或者最有效的,我有时很反感过渡复杂化的计算机形态,很多都是毫无根据的」,如张周捷所言,两条线仅被赋予波动值,随后在计算机语言中自由发生关联,肆意生长起伏,在此,计算机的计算方式更像是旋律音符,线的波动,即似跟随音调自由发挥舞态。

装置以手工拼贴方式制作,每块三角面均粘贴拼合

「设计师常做的,是根据所有经验、逻辑将东西设计出来,但我想回归逻辑的本身,用计算机自身生成的方式去完成设计的过程」,在张周捷看来,计算机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延伸」,在赋予电脑程序一个简单的逻辑后,任凭计算机自我「生长」、进行创作,一定会是未来设计的重要方向。正如这次的「震动中的两根线」,经由计算机演算后周密的点线面演绎,也启示着计算机程序在建筑语言中的实现、或是工业产品中的运用等各方各面。

图9.jpg

图10.jpg
「震动中的两条线」最初经由计算机程序产生的几个结果演示。这组研究之于建筑设计或工业产品等,也将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在这次设计周上,张周捷也另有两件作品展出,主要来自 2013 年推出的 Digital X 手工拉花不锈钢系列。虽然具象来看,这些作品符合「椅子」的定义,但对张周捷而言,「这离真正的实用性结果也有一定距离,并非完全功能性的家具」,而是「带有功能设定的研究过程」。其实,无论是金属桌椅,还是本次的新作装置,张周捷始终未脱离自己的目标:以计算机语言为将来的设计、制造发现可能。

图11.jpg
Digital X 手工拉花不锈钢座椅 | 基于三角面的逻辑,依旧以电脑程序完成设计、最终手工制作完成

「所有数字化物体都会面临三种状态:逻辑的存在方式(数学方式)、现实中的物体状态、计算机的虚拟状态」,张周捷所做的,即是用自己的双手连结这三种状态,诞生产物。他认为,人为的设计是根据现有资源、想法、概念等,按「点」分布地构想一件产品,而计算机则是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进行演算,「所有的可能性都是打开的」,就像自然界演化生物般,一层层地优胜劣汰,同时每一层都在繁复演变。

正是对计算机强大演算能力的尊重,张周捷在创作过程中秉持「过程比结果重要,故事比样式重要,可能性比实效性重要」的理念,更多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尽可能减少「设计」对形态的干预,任由计算机自然而然地诞生结果。

但看似毫不干预,这个挖掘数字化设计可能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就像「震动中的两根线」给建筑语言、工业设计带去的启发一样,张周捷也示例了设计师身份新的层级:不再只是产品初端的构想者,而是同时对设计方法、生产制造手段进行「设计」。「我希望成为设计师的设计师」,张周捷说道。其实,随着如今智能家居或电子产品的愈演愈热,在设计师与技术语境下的程序员、工程师之间,未来势必会出现综合双方素养的一批人,张周捷已经预演了这种发生在未来的转变。

图12.jpg

头像1.jpg

设计师档案

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系英国建筑师协会访问研究员。其先赴英国深造,后来到上海发展,从事教学工作同时于2010年在上海创办了自己的数字设计实验室,Triangulation系列椅子是其代表作。其作品基于「自然而然」的概念,主张探索新的可能性,其作品融合东方传统艺术观点、西方设计方法论、前沿数字化技术和手工艺。

继伦敦的100%设计和德国科隆的IMM D3设计天才展之后,其作品已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收藏,并获得众多主流媒体报道,包括Wallpaper*、ICON和Vogue。

㊟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这里了解我们做过的产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