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能培养大师吗?

作者: 吾民

     人们普遍质疑在大学的重点建设热潮中,只见大楼起,不见大师出。殊不知梅贻琦的大学有大师,所指是要聘请好的师资,而从未赋予大学以培养大师的责任
“大学与大师”,已成流行小说的题目,讨论这样的议题,难免流俗。不过,本篇立意并非谈论大学如何培养大师或为何还没有培养出大师,反而想深究一下大学怎么会与大师扯上关系以及如何扯上关系,其中有多少误解和扭曲。
      将大学与大师联系到一起,肇始者应是梅贻琦。1931年底,他由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回国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说中,为了强调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仿孟子故国说,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说当时未必引起广泛反响,而近年来却反复征引,到处流传,作为大学教育今不如昔的铁证。可是不知不觉间,意思有了不小的改变。人们普遍质疑在大学的重点建设热潮中,只见大楼起,不见大师出。殊不知梅贻琦的大学有大师,所指是要聘请好的师资,而从未赋予大学以培养大师的责任。在梅贻琦说那番话的时代,大学不要说培养大师,连能否出真学问,在堪称大师的章太炎等人看来,也还大成问题。学问之事,在野则盛,在朝则衰,而近代中国的大学,官办(国立省立)者无非庙堂之学,私立者大行妾侍之道。况且大学不过是人生中的学习阶段,即使拿到博士学位 (民国时期还没有),至多只是奠定基础,就算潜质优越,前程无限,距离大师也还相当遥远。所以梅贻琦自己说办大学的两个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这是合情合理之论。若提出要培养大师,便成妄言。
      此说从梅贻琦长校的清华大学本身就能找到见证。清华开办国学研究院,从全国各处招收来的学生大都已经学有所成,相对于刚刚升大的清华本科生,功力不止深了一层,又得到几位名师的亲炙,足以成家者甚多,帮助清华大学一举摘掉无学的恶名。可是不要说毕业之际,就算功成名就之时,其中有哪一位敢以大师自居?国学院出身的姜亮夫就承认,直到晚年,他还是不懂陈寅恪当年所讲的内容。后来陈寅恪继续任教于清华大学的历史、国文两系,其在历史系开设的课程,因为程度太深,学生难以承受,不得不一再降低难度。让大学培养大师,多少有些天方夜谭的味道。时下一些名校的大师班,以及虽然没有贴上标签,却宣称以培养大师为宗旨的种种宏伟计划,若非自欺欺人,就是愚不可及,或是别有所图。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口是心非,图的当然还是名利与权势。

●● 阅读全文

关于经典

“最美的中国活动”揭晓,本刊对获奖大师进行了逐一采访,这是一次面对经典之作的重新审视大师们的思考或总结或许能带给我们启示,或许能照工艺美的求索路。

《中华手工》,成就经典之作,需要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习三:我觉得成就经典需要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丰富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爆发出闪光点,所谓综合素质不光指艺术知识,还包括科技知识等。只有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充电,也就是要学习再学习,才能不断创新。

应天齐:在这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成就经典必须耐得住寂寞。只有抵挡住诱惑,以修炼的心境去创作,才能成就艺术上的经典。同时外界的信息很重要,不然经典就是过时的经典,最好的作品一定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

傅健:首先要从心底热爱这门艺术,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其次要有扎实的手工技艺;同时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学习百家之长;最后在创作题材上要有创作新意,要体现出时代的思想,把工艺水平提升到艺术的水准上。

陈仁海:我认为成就经典制作需要两个方面:就作者本身来讲,需要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与扎实的艺术功底,这是根本,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作者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就作品来讲,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能够引领时代潮流。我的建议是科学的看待艺术发展,好的作品更需要好的推广。如何推广才是成就经典的另一根本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张允苏:任大师已去世,但纵观她的艺术生涯,有三点原因成就了她在刺绣史上的辉煌:1,深厚的艺术功底,善于对生活的观察。2.对刺绣发自内心的热爱。3.即坚持传统工艺又不断创新,让刺绣艺术紧随时代发展。

黄卖九: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止步的学习,开阔豁达的心境以及扎实浑厚的基本功,是成就经典的基本,是我眼里的“人和”。而天时地利人和和上天的眷顾,是所有经典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经典之作可遇不可求的缘由。

文乾刚:漆作品耗时很长,一件体量较大的作品往往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个高水平的雕刻技师,需要十多年的磨练才能担当重任,唯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就经典。

徐剑光:创造一件作品,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工艺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是一颗寻找美的心。这颗追求美好的心带着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变不可能为可能,创造出一件又一件感动人心的作品。能让站立在我们作品前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一种情感共鸣,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蔡水况:成就经典之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像火山爆发一样的能量释放过程,它是在技艺技巧和创作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一种升华,是一种无我的良好心态下创作灵感与完美技巧交织下产生的结晶。我的建议是恒心和毅力必不可少,厚实的功底与创作灵感相辅相成,在时间的磨练中成就佳作。

何福礼:一件经典的作品需要好的创意,更需要精美的工艺与其相结合。而工艺需要年轻一代来传承,我非常欢迎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参与我们的手工艺,他们悟性高,有冲劲,能够更多的融入现代的思想和观念,学起来也特别快,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转自中华手工12期(原文为杂志上的文章,此篇为我一字一句打字而来,我觉得有收藏的意义)

捧着艺术的金饭碗

b_large_YS58_15f40000aebf2d0f.jpg

文/ 李铁映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会长

   
 工艺美术产业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产品具有独特性。工艺品中的高端产品就是阳春白雪、具有收藏价值的 艺术品,低端就是一般工艺品、礼品、旅游品。现在是高低端两头都要抓,这是利用产业调整机遇发展自己。商品必然要美化、美术必然要商品化、社会必然要美 化、美术必然要进入社会生活的交往当中。社会对我们这个行业的价值还没有认识到,所以我们要拿出东西来给社会认识,不要捧着灿烂辉煌的艺术金饭碗要饭吃。

●● 阅读全文

PEGA D&E 做了什麼?

PEGA是台湾著名公司华硕的设计部,近几年来凭借着华硕巨大的科技实力开始进军国际设计界。可能大家对台湾的一些设计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不是很了解,这里我从PEGA入手看看他们最近几年在做什么,也可让我们大陆的设计师有学习借鉴的地方。

获奖--一个优秀的设计公司当然是国际大奖的经常光顾者 

b_large_brVf_274a000031e72d0d.jpg

华硕的强项是笔记本,所以获奖当中绝大部分是笔记本的设计和手机

其次PEGA在估计商业化的设计同时还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前沿性的尝试以及跨领域的设计出现,同时也起到了提升华硕的口碑。 

●● 阅读全文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