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吾民
人们普遍质疑在大学的重点建设热潮中,只见大楼起,不见大师出。殊不知梅贻琦的大学有大师,所指是要聘请好的师资,而从未赋予大学以培养大师的责任
“大学与大师”,已成流行小说的题目,讨论这样的议题,难免流俗。不过,本篇立意并非谈论大学如何培养大师或为何还没有培养出大师,反而想深究一下大学怎么会与大师扯上关系以及如何扯上关系,其中有多少误解和扭曲。
将大学与大师联系到一起,肇始者应是梅贻琦。1931年底,他由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回国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说中,为了强调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仿孟子故国说,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说当时未必引起广泛反响,而近年来却反复征引,到处流传,作为大学教育今不如昔的铁证。可是不知不觉间,意思有了不小的改变。人们普遍质疑在大学的重点建设热潮中,只见大楼起,不见大师出。殊不知梅贻琦的大学有大师,所指是要聘请好的师资,而从未赋予大学以培养大师的责任。在梅贻琦说那番话的时代,大学不要说培养大师,连能否出真学问,在堪称大师的章太炎等人看来,也还大成问题。学问之事,在野则盛,在朝则衰,而近代中国的大学,官办(国立省立)者无非庙堂之学,私立者大行妾侍之道。况且大学不过是人生中的学习阶段,即使拿到博士学位 (民国时期还没有),至多只是奠定基础,就算潜质优越,前程无限,距离大师也还相当遥远。所以梅贻琦自己说办大学的两个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这是合情合理之论。若提出要培养大师,便成妄言。
此说从梅贻琦长校的清华大学本身就能找到见证。清华开办国学研究院,从全国各处招收来的学生大都已经学有所成,相对于刚刚升大的清华本科生,功力不止深了一层,又得到几位名师的亲炙,足以成家者甚多,帮助清华大学一举摘掉无学的恶名。可是不要说毕业之际,就算功成名就之时,其中有哪一位敢以大师自居?国学院出身的姜亮夫就承认,直到晚年,他还是不懂陈寅恪当年所讲的内容。后来陈寅恪继续任教于清华大学的历史、国文两系,其在历史系开设的课程,因为程度太深,学生难以承受,不得不一再降低难度。让大学培养大师,多少有些天方夜谭的味道。时下一些名校的大师班,以及虽然没有贴上标签,却宣称以培养大师为宗旨的种种宏伟计划,若非自欺欺人,就是愚不可及,或是别有所图。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口是心非,图的当然还是名利与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