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孙逊上海个展前的文字。
微妙的白
说到白瓷,总会有一些复杂的情感。白色陶瓷器跨越地域和文化宗教,似乎在各朝各代各地区各国家都能吸引一定追求者。回到当下,身边的朋友似乎对于白瓷也都情有独钟,而我从这几年的古陶瓷考察和研究中也了解到很多白瓷的奥妙。
“白茶碗”或者“白饭碗”赋予承载物更多焦点或意义,回到白瓷本身,白的层次和维度随着空间地理的横轴和时间的纵轴都有无限延续的变化。从早期微黄的低温铅釉到晶莹剔透的高温草木灰釉,从化妆土工艺白瓷追求的胎釉材质变化意趣,到后面薄胎透亮的精细白瓷,白瓷随着工艺材料的发展,审美和功能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产瓷中心也在不断迁移,从北到南,从路上贸易到海上贸易,景德镇的青白瓷和东南沿海的德化白瓷和漳州、潮州窑白瓷随着元明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一直延续生产至今,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白瓷在日常生活中延续下来的产品面貌。
隋白杯,邢窑叠烧最上层小茶碗。
宋,安徽宣州窑白瓷茶盏。
宋,北方化妆土白磁大碗。
清民国,日用青白磁产品。
古代手工制瓷到现代手工结合机器的升级变革给现代陶瓷创作带来无限新可能,而古陶瓷能带给我们现代的陶艺家设计师的精神和物质信息的内核是什么?这些从传统陶瓷到现代陶瓷的转变创新一直是我在探索的领域。明清时期的陶瓷对于前代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似乎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在日用陶瓷中,对于古陶瓷一味的复刻和摹古让现代陶瓷的发展之路会变得很窄甚至会有一些举步维艰的无奈感,因为时代和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
邂逅到使用
第一次见孙逊是在景德镇,之前就有关注他在北京曲廊院餐厅的展览。简洁利落的白瓷是初期的印象,搭配精致的菜肴更是相得益彰。后来拿了一些迠的器物回家用,前后差不多经历了一年多时间,搭配一些漳窑的老盘子日用,发现新与旧的搭配可以很好的融为一体,器物的弧线,质感,上手的感觉相互映衬连接,逐渐形成餐桌上独特的美感模型。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
迠的器物白瓷为多,但也不局限于白,孙逊对于白的认知也有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越来越能体会白色陶瓷带给人精神层面的能量,或者可以说成是一种治愈的力量。那种空性和虚无的白色物似乎可以让人在观看和使用时可以清空内心的繁杂,回归到简单和轻盈。孙逊的器物就像他个人审美下,无意识的反复打磨中凝聚出来的样貌,弧线、比例、微妙的细节和手工结合的痕迹,没有具体参照的传统器物造型,却带着传统陶瓷的精气神,这种审美气质的传承创新,默默赋予人与器物情感的连通,这种联结就是非常传统中式的美感,跟日韩的美学文化调性完全不同,而他设计制作的器物又没有被传统工艺制式局限,结合现代的工艺、材料,可以做出更加融入当代日常生活环境和符合现代人们使用习惯的器物。
2022春,跟孙逊第二次见面约在工坊。大好拍摄于景德镇孙逊工作室。
除去常规成熟的白瓷系列,孙逊也在尝试一些泥土材料试验的产品,每到一个地方用当地的土可以做出连接地方文化、美食的气质的器物来。这点我在川渝和东南闽粤地区考察时有深刻的感受,你会发现,一方的水土,它的自然环境、人文、器物、美食都是统一为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地道”,这种地道也呈现在陶瓷器物领域,如果你关注发掘一个地方的古代窑址,你就能找到连接当地器物、人和美食情感的DNA。
回到当下的日常
从古民窑器物中可以一窥古代人们日常生活的质朴和烟火气。现代的陶瓷同样需要回归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从传统中,通过繁复的实践练习,陶作者们无意识获得的美学和情感也连通了古代与当下的烟火气,而这种器物中蕴藏着的情感气质、审美情调,是我最在意的部分,好的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品格性情自然融入,通过器物的使用为人们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注入美和爱!
新与旧的搭配。
展览现场-白瓷新旧之间。
新与旧
此次展览在武康路septieme空间,现场会带来一些我收集的古代白瓷器物,与迠的日常产品搭配陈列,为了2023年新的展览,孙逊还创作了不少新品,这些新品也代表了很多新想法和新尝试,如果您平时对于古陶瓷或者现代生活日用陶瓷会有一些关注或者思考,相信此次展览可以给您带来一些不同角度的观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