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早期青花缠枝莲纹茶碗
青花瓷是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下烧成的釉下彩瓷器。明代青花瓷生产制作主要是在景德镇,分为官窑和民窑,产品的风格制式各有千秋。景德镇一行,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明清时期青花瓷的信息,但是在各大博物馆、拍卖行的图录中,多数还是以官窑青花器物或者标本为主,大众少有人了解明代民窑青花的丰富种类和面貌,特别是其自然灵动的烟火气的一面,这些民窑青花器物多数存在于古玩城以及茶城里面主要作为生活日用器或者茶道具销售,价格可谓“相对低廉”,作为艺术品收藏的角度很少有大的藏家关注。近期购入上手的几件明代民窑青花器物,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只是明清瓷器这块才疏学浅,不知从何表达。在景德镇新的茶器品牌中,环中最近在做民窑青花系列茶器,精巧考究的胎釉品质搭配明代民窑青花的自由、率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无意间看到1993年出版的关于民窑青花书籍《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前辈胡雁溪老师在书的前言中简述了明代民窑青花的面貌、艺术风格和审美以及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器物进行了分享,三十年前的观念基本传达了我对于明代民窑青花的初期认知和在审美、艺术设计角度与当代性方面的思考,特别是这些民窑青花器物对于生活类设计与茶器创新的价值。下面摘录书的前言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青花瓷是中国古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之一。它萌芽于唐 ,成熟于元,但真正成为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是在明代。作为当时主流产品的青花瓷,其生产的主体是民窑。明代瓷都景德镇,陶瓷业兴盛时估计民窑约达 900座,年产瓷器约18万担,大小搭配,每担以200 件计,产量达3600万件。而据记载,明代御器厂产量最大的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也不过12万件,只相当于民窑产量的千分之三,一般年景不过数千到数万件,尚不及民窑产量的千分之一。可见“行于九域”的景德镇瓷器基本上是民窑产品。
以往在明代瓷器的研究中,长期存在着重官窑,轻民窑的倾向,不少有关明代陶瓷的论著几乎多是论及官窑,颇少论及民窑,很多博物馆的陈列也莫不如此,实际上把明代陶瓷史极不科学地变成了明代官窑史,这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明代民窑青花瓷不但在产量上远比当时的官窑大得多,在学术价值上也远比官窑重要得多。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中就明确地把明代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民窑瓷列为一级文物,这是极富真知灼见的。明代御器厂的任务是烧造官窑器供宫廷使用,因此它是按照宫廷的狭隘意图,由朝廷拨专款,为满足皇家极少数人的特殊需要,在特定条件下生产的。官窑瓷器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毕竟不是当时一般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产物,因而要狭窄得多,缺乏普遍意义上的代表性。明代民窑青花瓷则是当时民营手工业的产品,作为商品,它广泛地参与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对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宗教传播、民族交往、风俗变迁、美术演变都具有官窑瓷器无可替代的学术研究价值。
习见的对官窑青花瓷的美誉多是胎釉精细,青花发色纯正。实际上评价一件陶瓷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主要的依据是哲理审美的尺度。就艺术价值而论,明代官窑瓷器的设计,“诸器官窑有其制”,“岁从部降式造,特以龙凤为辨”,无疑多是为了满足帝王炫耀权势、富贵的需要。而且在整个明代,基本上是以中官即宦官督理陶政 ,而明代的宦官政治是非常腐败的,这些都必然会极大地限制御器厂匠师艺术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多数官窑瓷器往往千篇一律,少有创新,缺乏艺术意蕴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明代官窑不惜工本,但工艺技术的高超并不一定能创造出真正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艺术创作需要的是作者那种生命盛开、个性舒展、博大开放、自信自主的上升活力。
民窑青花瓷器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虽有一部分高档民窑青花瓷受到官窑瓷器的影响,但明代民窑青花瓷的整体艺术风格是和官窑迥然不同的。民窑青花瓷的生产者和大多数使用者都是庶民百姓,他们的人生观是务实、乐观、趋善的,他们的人生满足感、幸福感以至他们的自我实现感都是从日常生活的温馨、富足和如意感中发散升华出来的。在他们看来,人丁兴旺、壮健高寿、家庭和睦、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居行常安实在是人生的美事,委实是“吉”、是“福”、是“喜”。人们也以这些美好事物为目标,相互鼓励,相互祝贺。正因为民间老百姓的审美情感是与日常生活的情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甚至混同统一的,正因为他们对待造型活动的情感态度是高度主观的,伴随的情感活动是热情奔放的,所以民窑画师的作品总是充满感情色彩,富有强烈的生命节奏和生命流动感的。强烈的情感冲动,使他们不拘囿于形式规范和经营法度,往往是大刀阔斧、恣肆纵横、一气呵成。这种创作状态造成民窑青花瓷绘形式结构的天成之趣,具有刚健质朴、粗犷豪放、简约明快、浑厚自然、热烈绚丽、亲切温润的感性品质。一件陶瓷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活力,取决于制作者审美情感的投入程度。在这一点上,不得不取悦于君王的官窑画师是很难与民间艺人相匹敌的。
多数民窑青花瓷与官窑瓷器相比,表面上看来比较粗糙些,质地不够细腻,加工制作也并不精巧。但多自然天成,少刻意求工正是明代民窑青花瓷的艺术魅力。当我们欣赏民窑青花瓷时,常常被那些在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熟练操作的痕迹所吸引,为那些不加雕凿自然成趣的旋纹而感到愉悦,为那些成型过程中,利用泥料柔韧可塑的性质而拉伸和压捺的局部而感到充满了趣味。正是这些看似并不经意的表现,给人一种富有浓厚人情味的自然天成的美感,这恰是规整、光挺、严格、划一的官窑瓷器所缺憾的。
。。。
明中晚期青花玉兔纹碟
明中晚期螭龙纹杯
明晚期,青花兰草杯。
朱泥配青花。闽南风味。
80-90年代外销宜兴朱泥磨光工艺茶壶,明代青花小鸟挂枝钟形杯,民国时期潮汕红泥土水工艺茶盘。
说到宜兴紫砂和潮州红泥的表面工艺,无论是磨光还是土水,都是可以增加表面的光泽度和精致感,多数老茶客更偏爱紫砂红泥的原本的亚光质朴韵味,可能都不喜欢这类或现代或外销的工艺处理,但是在现代设计理念中都是非常不错的东西。
土水就是红泥浆,或者说就是一种红色化妆土工艺,北方有白色化妆土,黑色化妆土,连甘孜藏族的黑陶都是有一层“蓝土”黑色化妆土施于表面,这样可以弥补低温陶过大的气孔和材料属性的劣势,又能增加表面窑变光洁的艺术质感,统合来看化妆土工艺真的是丰富多彩又好看实用。
兰草花卉,抽象的简单明了,很有神气。
朱泥壶,青花杯,漳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