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6C)白釉磁鉢型碗,口徑125mm,高90mm,規格尺寸十分精確。
近半年痴迷初期白磁,磁縣到安陽地區一帶出土北朝時期的白磁數量眾多,在日本的常盤山文庫以及大阪東洋陶磁美術館都藏有不少這個時期的白磁器物,早些年他們成立專家組和中國陶磁研究會,對於初期白磁做了大量系統性研究,整理出版了研究圖冊『初期白磁』和『北斉の陶磁』,從書中可以看出初期白磁的大致脈絡。
北方磁土本來就有著含鐵量少的優勢,窯工從青磁和深色釉陶中不斷發展出白磁產品,安陽相州窯、鞏縣白河窯、早期邢窯、臨漳曹村窯、磁縣賈壁窯、山東淄博寨裏窯等都在北朝到隋代這段時期出現了初期白磁產品。
臨漳曹村窯發起於東魏到北齊時期,作為鄴城首都本地的窯口,曹村窯燒造一些高檔器物供都城達官顯貴使用,生產了不少高規格的器物產品。從前面幾個窯口考古資料的器型對比判斷,這件白釉磁鉢應該屬於河北臨漳曹村窯,地緣相近,型色特徵跟相州窯屬於一脈,多數人也會看作北齊相州窯的產品,但是這件器物造型和質感有很多獨特之處。器形碩大,表面微妙的灰色質感,蛤蜊霓虹光,底足修坯簡約富有變化,力量感十足,口沿很薄,留有纖細的嵌口(芒口),原來應該有一圈金屬扣,現已經脫落。這類器物一般稱之為鉛釉磁,高溫磁胎,已經不是低溫陶胎,屬於高溫燒製磁胎再低溫二次實施鉛釉燒製而成。比起後期的隋白產品,這件鉢器造型更顯雍容敦厚。
曹村窯的地理位置跟相州窯、早期邢窯,以及後來的邯鄲周邊磁州窯窯口的關聯也很值得玩味,這裏就不展開。
常盤山文庫出版的跟初期白磁相關的研究圖冊『初期白磁』和『北斉の陶磁』,裏面有北朝到隋代,初期白磁的眾多圖文資料。
曹村窯考古採集標本,左側標本跟這件造型特徵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