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C,吹绿釉大茶碗,薄胎、内壁落灰釉,极具现代美感。
近期对于福建、潮汕地区明清瓷器的考察,开始对14-20世纪的明清颜色釉开始有所关注。灵感的来源是一位叫做Jurgen Lehl的设计艺术家。Jurgen Lehl是个在日本生活的德国籍波兰人,他1944年出生于德国统治下的波兰,学纺织设计,六十年代曾作为自由设计师在法国和纽约工作过,1971年来到日本定居,并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Jurgen Lehl。旗下另有分支品牌Babaghuri,产品除服装外,还涵盖了家具、陶瓷、甚至食品等居家产品。天然、手工是他设计哲学的核心理念,西方的客观与自然融合东方的混沌与无心,在他的作品中获得很好的呈现。
采用Jurgen Lehl设计哲学美学的Malda Kyoto 店铺的绿釉餐具,在一系列的暖色与灰色调中,充满浓淡变化的绿釉格外引人注目。
当时有看到这家位于京都的店铺Malda,里面的空间设计,到家具餐具器物都是秉承了Jurgen Lehl的设计哲学,里面的产品都是Babaghuri系列下面的,比起传统东方美学的风格气质,Babaghuri的风格融入了西方自然主义的设计理念,很多产品形态以及器物的颜色用的更为直观大胆,而这些点缀可以与东方低调柔和的色彩与风格取得很好的搭配与平衡。
富于变化的绿釉器物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一直不能散去,不断想起北欧的一些颜色釉器物,比如Noma餐厅的源于森林、大海的餐盘什么的,而无意间看到晚清民国时期的吹绿釉大茶碗让我心动不已。在中国,这些晚清绿釉产品相对比较边缘,不太被人关注,因为多数都是民窑烧制,比起官窑的精致细腻,这些绿釉产品有一种野生感。釉中充满了杂乱的斑点和涌动着生机的浓淡变化,内壁的白釉也因为民窑烧制环境的恶劣有很多斑点和落灰,在我看来这却让器物更加耐看有味道。
吹釉是明清时期一种陶瓷施釉技法,又称喷釉。具体工艺是用竹筒一节,一端蒙以细纱,釉层厚薄以吹的次数控制,薄则吹三四遍,厚则吹七八遍。《陶冶图说》所记:"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以吹。吹之遍数,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至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
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以铅化合物为助溶剂的石灰釉,铜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早期汉代绿釉主要是铅釉,算不上瓷釉,更准确被称为釉陶,低温,实用性不是很强。但是绿釉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颜色,不断随着历史发展而演变进化,清代绿色釉包括孔雀绿、鹦哥绿、绿松石绿、瓜皮绿等。因为绿釉比起传统青釉更为自然客观,葱绿有力,随着工艺的成熟,实用性也变的越来越好。清晚期,这种现代的绿釉更为成熟,成为更具现代感的工艺产品类别,同治时期的这类产品产量大,品类也很多,做工相对工整细致;而到了光绪时期,可能随着时局的动荡,窑业有所衰落,而这件茶碗却变得更为自然、自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