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白釉陶罐 北方窑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经过工业革命诞生了对应的工业设计体系,日本在20世纪初民艺运动开始让几千年的民间工艺品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美学系统,不过在日本民艺馆的书籍中,老一派民艺倡导者还是会对于民艺运动的结果惋惜,同时也对于随着工业时代到来的工业制品是否属于民艺范畴而感到困惑。
新干线是不是民艺?这成为新老两派民艺关注者争论的话题之一。柳宗悦先生强调民艺的无心之美,什么是无心的工艺?对于制作者,化一生的技艺于无形,自然而然产出物品,这种制作器物的心无旁骛是柳先生所谓的“无心”,听轮岛的漆匠赤木明登说,个展前的一个月,他每天到晚只顾给碗刷漆,埋头于这种单纯作业时,有好几次都分不清自己和外物了。陶艺家黑天藏泰也讲过类似的事情,说是转着拉坯机能感觉到宇宙。之前还讲过欧洲玩具工坊的工人在制作布偶鸽子,有一天他们发现一个工人做出来的鸽子和平时不一样,整个鸽子垂头丧气耷拉着头,一副悲伤的样子,后来才了解到,这位工人的亲人在前两天刚刚去世,这种内心的悲伤情感竟然不知不觉传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无心之美是什么?其实机器也好,手工也好,都无所谓;贵族性、平民性也无关紧要;关键在于,以美为契机获得无心之体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知到这种美---这才是民艺运动的目的和理想。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宋代小罐,在两宋和辽金时期,民间这样的黑白小罐以及各种刷白釉、化妆土,保留无釉底足的手法是当时的流行方式。宋代的审美偏简约文雅,上到文人雅士,下到民间百姓,这样的审美风格似乎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东西。
相对来讲,北宋早期,在10世纪唐宋之交的器物延续了唐物的气质,格调高雅,釉色质感,釉面变化也饱满丰富(可见文章末尾最后一件器物);而11-13世纪的山西地区开始制作像这样更加素雅简约的小罐,器形、利胚,上釉更加率性而利落,釉面质感也更加干净纯粹,包括官窑里面的定窑白瓷都是在邢窑白瓷基础上不断进化发展更为精细的釉面质感。而河北的磁州窑,衍生出基于白瓷更多图案工艺技法,融入到人们生活器物的方方面面。
宋代这样的小罐市面留存下来的比较多,釉面器形繁杂,这款算是比较周正简约完整的一件。
宋 黑釉陶罐 北方窑口
宋,黑釉小罐,黑白釉是我喜欢的宋代北方窑口的特色,罐体的张力、自然塑性和单一的釉色都有现代设计追求的简约美感。
北宋 白釉陶罐 北方窑口
北宋早期,唐宋之交的罐子,无论釉色质感还是胎骨都比前面两个更早,材料工艺加上时间的蹉跎,釉面罐体呈现出很多自然的机理图案,通体的完整性和器场具有唐风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