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手工艺与文化

2014-12-09 微信:dahao-dahao

column141126_img01_meitu_1.jpg
©Ryohin Keikaku Co., Ltd.| 左 2点 武田武人作、右 Tina Schwihitenberg作

最近看到MUJI LAB 上的一篇写“茶碗与把手”的文章,觉得挺有意思。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东西方文化交融,喝茶、喝咖啡的碗或者杯子各式各样有很多,马克杯,咖啡杯,茶杯有的有把手有的则没有。后来专门去翻中国古代的陶瓷器具,发现中国人喝茶的茶碗是没有把手的,有把手的只有壶类,有把手的杯子是从西方咖啡文化带入进来的,更强调个人单独饮用。中国人喝茶更多是朋友家人聚集在一起来喝,一种氛围和交流礼仪的载体和媒介。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开始民艺运动,以柳宗悦、浜田庄司等为代表。追求民艺之美,其实就是将来自民间的手工艺系统化,艺术化,将之与现代设计使用做拓展,这在历史的角度是承上启下的,他带给后来的设计师们更多对于民艺的新认识。到了深泽直人50年代出生的设计师时代,西方设计文化的传播,让日本传统民艺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联结更加密切,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上世纪40-60年代,日本出了很多各个设计领域的带头人。而中国当时正处于战争年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彻底文化断层,很多过去的民间手工艺衰落甚至消失,而最为核心的是人才的缺失。马未都说收藏后,兴起一股收藏热,不过很多人也是奔着投资赚钱去的,真正了解传统手工艺与器物文化的人寥寥无几,更不用说传承与创新了。

最近在看吴清源与围棋的故事,深入了解之后,你会发现日本职人的精神不就是这样的精神吗?想起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专注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质的变化和新的境界。吴老喜欢看《易经》,里面讲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而这种思想在日本则演变为了“穷则通”,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事情自然就成了。我想这对于当代中国的艺术和设计领域应该算是一种告诫。在互联网时代,充斥着大量干扰的信息和诱惑,一个人想静下心来做点事确实非常难,但是也有着过去年代不曾有的优势,对于设计师来讲关键看如何控制与利用。

最近一直在想,如何能够制作出好的设计,能够从心底让现代的人们喜欢和想去用的产品,而不是空谈传统或者一味迎合市场的商业浮夸之作。或许现在还看不透,但是从MUJI的一些项目和产品中能够看到不少设计切入和传承传统的理念和方法。MUJI作为老牌的日本生活杂货商,是我看到的极少数没有手工艺匠气的品牌,所以很具代表性。谈手工艺与传统,却又能够跳脱出原有的框架,如果你回顾MUJI的历史,会发现这些统一而有韵味的设计背后有诸多优秀设计师作支撑,深泽直人、柴田文江、还有西方设计师Industrial Facility、Jasper Morrison, Enzo Mari, Konstantin Grcic等优秀设计师的参与介入,让MUJI变的更加现代和全球化。

因为工作的原因,曾经到访过很多优秀设计师的工作室,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会发现有一些共通性。有实力的设计师总能够找到一个切入点,将自己的设计系统化,逻辑化这样出来的设计才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所谓的个人特色应该也都是别人赋予的吧。无论是作为设计师还是品牌商,都会基于自身定位找到设计点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不断拓展,而不仅仅是为市场为商业而制作毫无生命力的“砝码”。

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和全球文化做结合,设计思考研究和实践是必经之路。

㊟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这里了解我们做过的产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