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八再回首

2018-11-06 微信:dahao-dahao


       回望二一八年,浮现出点点滴滴的瞬间,注定是一个转折之年。转折在这一年碰到的人和事,自己思想上的进步,也想明白一些问题。都说三十而立,对于自己却从迷惑到不惑,这种感悟似乎来的有点早!

20131114_212203000_iOS 2.jpg

SPIN 陶瓷店一角

周四下午,首次拜访在内心深藏多年的导师『SPIN 旋的创办人郭老师,并深度交流了一个小时,笃定了原本犹疑的一些信念。在二〇一五年,写过一篇邂逅SPIN的故事,那次相遇深刻影响了我之后七八年的定位与方向。我有专门收集他所有写的书,包括大部分没有出版的部分。郭老师是少有的符合我自己内心深处喜好,有智慧有格调的人,同时与自己的专业与行业又有关联,注定是缘分。爱屋及乌,我喜欢关于SPIN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员工,无缘再见的Gary,还有现在已经老的不太爱动的『酷伯』。

此次见面郭老师给的一些建议,说来也很简单,因为跟自己原有的观念很接近:

● 从历史的角度,归零来看看国人的审美历程与变迁,了解自己、了解市场;

● 充实积累自己的专业性,专注专业地做出能够让自己动容的产品,同样也会打动别人;

● 慢一点,小而灵巧,容易度过危机,坚守自己的初心,不会被流行、商业、趋势的东西所左右,放在未来几十年长度看,当下无论悲喜成败都是一瞬,长时段才可以衡量出一个创作者的价值

因为山在那边,登山者就会去攀登,没有理由的,使命趋势。郭老师从日料到餐厅,从餐厅到陶瓷,里面有一条贯穿的看不到的线,就是使命感,瓷都景德镇在那里,过去辉煌过,现在暂时的没落,想要为中国陶瓷做点事情,这也是当初郭老师与Gary一拍即合的原因。聊起来最近我在做的西藏项目,郭老师也兴趣盎然的说Gary之前也带着设计师去过藏区考察黑陶,很多令人感概的经历。SPIN定位简单、流畅、有机、优美的设计哲学希望能够让所有人体验到传统文化和自然美学,而不仅仅是针对贵族。聊起过去宝格丽找过SPIN设计定制产品,但是郭老师不太愿意过多提起,奢侈品酒店跟SPIN追求的可能并不和谐,但是也会为酒店绝大多数的家居家饰品来自国外进口而没有中国本土好的产品而唏嘘不已。

SPIN的在职员工都有着很深的资历,作为郭老师化身的品牌有一股吸引力和凝聚力。郭老师直言做SPIN不是纯粹为了赚钱,跟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开开心心的就很不错。

德格印经院《大藏经一律用朱墨(朱砂研细、搀胶,成红墨)印刷,以示尊敬,其余用黑墨。

很久没写文了,是暂时失去了表达的欲望。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本意是指语言探寻不了真相,只要开口说话就远离了事实。显然,没人能保持“沉默是金”的品质,准备写点什么作为备忘,西藏考察的故事以及整理一些反反复复的思考,也好留作笔记。具体考察内容,后续会一一独篇列出。这两年藏区游历考察,很多人和事让我可以从天、地、人的鸿观角度去思考设计的本初;读完杨柳松的户外探索日记,可以更加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匍匐在大地上去感受能量与气息以及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越经历沧桑和人间冷暖,越容易被瞬间的温情所打动;佛学和道家的思想在此时此刻三十岁的时候又值得再深读和思考一遍,虽然不好言说,但可有助于更深的思考自己和生活的本质。

德格印经院内收藏各类印版的数量丰富、内容完备,据说最多时藏有经版30多万块。

宗教和创作两者可以在浮躁的当下都市生活中减少人们的忧虑和恐惧,平抚心灵。近两年藏区手工艺的考察与设计创作,让自己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这两者带来的力量。在德格印经院,古法造纸、手工刻板印刷与佛经很好的结合起来,手工艺人的虔诚之心可以让心与物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去承载智慧的经典,让物更物,并融入自然。

印刷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署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经当即印成。

设计是什么?设计师为什么要创造如此多的设计产品?最近Gary Hustwit最新的设计记录影片《Rams》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城市小规模放映。Dieter Rams作为一个工业设计界的老人,面对如今纷繁复杂的产品有什么样的思考呢?作为立足当下的设计师,因为处于『浪潮』之中,很难看清楚局面,只顾跟随趋势向前走,而无法停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生活本身就不易。缩小到融合了民艺与功能的家居设计行业,民艺是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或者对于自然的认知与实践,这跟当下与未来的科学与技术不矛盾,如何找到平衡,将这些情感和智慧的素材融入到简约质朴的设计形体当中去,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类直觉性认知和情感共鸣的好产品。

Ramsscreenshot05.jpg

《Rams》影片片段

1D9A9918.jpg

片中,Rams提到数字化严重削弱了人们的感知力,从对于事物来自五感的感知与常识,现在全部转移到二维的电子屏幕上,数字化信息占据了人们日常的大部分时间。作为设计师应该合理控制屏幕时间,能够多走出去感受自然、人文,多实践,找回感知事物的能力和观察力,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也是作为设计师最为重要的部分。


烟火气    地道    普适性   全球化   

最近在看陈晓卿新的纪录片《风味人间》,很有感触。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始,获得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喜爱。究其原因,民以食为天,除去食物与饮食的主题外,内容的专业性与烟火气让人们找到了共情点,有了烟火气就有了生活的味道,无论是嘈杂还是趣味都融进这烟火气之中,给人们带来回忆。从饮食到器物,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地方,没有与人们情感的连接点,器物也就变得冰冷且黯然。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风土孕育出的独特食物和器物,在当地的风土雨露和烟火气中滋润出来的可以叫地道,但是地道不见得适合你的口味。现在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本地全球化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在地域性和普适性之间取得平衡,让产品可以传播的更广远。但是从自然和人情上说,人们往往又存在私心,你要地道,只能来我这里。看过长冈贤明的谈话,从在大都市开设汇集地域物件和美食的店铺、食堂,到现在开始追求将店铺开到当地去的转变,或许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破坏掉部分在地的生态与宁静,人们总是喜欢睹物思情,民艺与设计夹杂其中,如何取舍和变化,我觉得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麦宿铜器制作。

麦宿黑陶作坊,还保留着最为原始朴拙的气息和工艺。

两年前因为做皂石锅,第一次进藏到了林芝。8月初,雨季,在飞机上就能看到云层间是茂密的森林,中间悬挂着好多瀑布,犹如仙境。后来读到杨柳松的雅鲁藏布江峡谷探险日记才知道这些瀑布背后的故事,夏季原始森林里蚂蝗毒虫很多,不能进人,而我们的皂石原料很多就是师傅背着竹篓徒步进山采挖背出来的。在藏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的很透,人劳作,取材自然,和睦相处。这些原本的感知在繁华的东部地区却很难实现。松茸、虫草、森林中的蜂蜜,光照充足下的苹果树,没有有机无机之说,都是自然的馈赠。这些似乎有些与众不同却常引起内心悸动的感受是我推进西藏项目生长的源动力。

在一次访谈中,杨柳松说起某次探险借宿一户人家。那户人家的房子是村里唯一的石头房,是男主人一块块石头自己打磨下来垒起来的,房子建好之后男主人就病逝了,留下一个患病的女人以及一个刚刚辍学的女儿和小年纪的弟弟。他借宿在这家,第二天看到那个小弟弟很亲切的抱着一只母鸡在抚摸,他奇怪怎么还有把鸡当宠物的?没过一会就听见鸡的惨叫声,原来那户人家将家里唯一的一只鸡给杀了,为了招待这个远方而来的陌生人。当时杨柳松忍不住放声大哭,而后姐弟俩来安慰他也陪着一起哭。虽然很小的一个故事,看完却让我热泪盈眶。

去年青海甘肃安多藏区考察沿线的手工艺,探访正在孕育中的藏民生产合作社;今年自驾川藏德格麦宿手工艺社区,到访宗萨寺,去感受当地人们的生活和手工艺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似乎越来越能触及到似曾相识的东西,在十年前在丹麦哥本哈根的游学,让我深切感受到手工艺设计与生活相生相息的关联,从对设计的懵懂无知到经历设计与人和生活的朴实关系。就像动植物的生长,都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手工艺的发展顺应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和经验密切相关。现代设计的角色如何定位呢?我想应该不是促生长增产量的激素和催化剂,而应该像个园丁一样,修修剪剪,用心培育,通过自己的劳作和好品位打理好这些融合智慧与经验的原初手工艺与自然材料馈赠,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吧!

SDIM5173.jpg

-2018.11.11 夜初稿,11.12完稿。

㊟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这里了解我们做过的产品项目。